弘光元年,八月廿五日。
李自成大顺军刘芳亮一部,二次东进后,袭扰京畿西南,因逢阿济格所部全力反扑,业已完全告败,退走西归山西境是矣。
廿六,南廷次辅兼吏部尚书倪元璐,兵部尚书史可法,携兵部右侍郎左懋第,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、太子少傅陈洪范,并百余相干人员,组成北上议和团队。
浩荡荡,开赴北去,前往清廷举议和之事。
到得九月初上,议和正启开谈。
南廷一方关切议题与方针方略诉求主要有四。
一,疆土分流,别黄河南北而治。
这一时间,南朝实际还在幻想,清廷能够主动放弃山东南部之攻伐,仅以盘踞京城以北,来做地盘归属,底线至少不越黄河南侵。
二,岁币与西征。
纵是南廷皇帝朱慈烺再如何不愿,但架不住群臣裹挟。
实际此一时期,南明大部分朝官士族,已是暗许把自己当成了南宋啦。
希望促谈通过岁币,来和清廷达成新态势下之永久和平。
且这岁币亦冠冕堂皇,于倪元璐驱虎吞狼之计中,扮作兵费一说。
如此,世人亦更较可堪接受,南朝的面子,也就挂得住了。
至于西征,亦就更来可堪操作之余地。
三,彼此称谓之关系。
此议还在尽力找补,白做表面文章。
由得倪元璐、马士英等初倡,后定要议,说来顺治帝尚且年幼,比算弘光皇帝,岁龄有差,遂后续彼此可定兄弟之国,南为兄,北为弟。
四,改葬先帝崇祯之故。
这一问题亦甚较紧要,因是此前李自成败走之时,崇祯帝就被他胡乱葬在了田贵妃之墓中,南明希望,清廷能够将老皇帝尸骨归还南赴,由南京重设陵寝,以为安葬。
此四议所论,言总闻去,实际,南明字里行间,已是默认了他清廷入主中原之统治。
所谓谈判,不过相较争取更大利益的方式而已。
......
对此,清廷处也乐见这一暧昧期之出现。
且是此一时间,多尔衮也难完全彻底摸清南明实力。
遂首开议谈先河后,多尔衮也就掂量词句,有来针锋回言。
洋洋洒洒,避重就轻,总述大抵也有四要求好说。
一,明告南廷,应其所请,清军会在九、十月份寻机出兵西向,对李自成之大顺军团进行毁灭性打击,以此来告慰崇祯帝在天之灵,也为南明报仇雪恨。
此论所言,亦先有给南廷以利好,来套后续,达蒙蔽其心之意。
二,对南明朝廷之建立,提出质疑。
给个甜枣,也便旋即抡一棒子。
多尔衮站就道义之角度,质问倪元璐,崇祯大仇未报,何以另立新君?
这个嘛,看似专计只浑来噎人脸面,不过,有此一问,对得
三,表明自身确切立场。
正告南明,大清入主京师,盘踞北直隶京畿一带,这些土地,是于大顺闯贼手中夺取的,非是硬抢来明朝旧地。
其实,也就是在宣誓满清对得黄河以北之绝对主权。
四,质问南廷,既口口声声要替先帝报仇雪恨,为何畏首畏尾,丝毫举动无有?
难道想是坐收渔翁之利?
顺势直接挑明,军费开支一项,如需清军配合,必须纳岁先交提早给定。
如此四列,刚柔并济,多尔衮抓得南朝大臣们之畏敌软肋上。
既不把话说绝了,倒也尽是占去便宜,表达了自身意愿。
此后议谈之中,倪元璐、史可法之流,相作回应间,也就再没了什么强硬表态,底气尽无是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