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张毅呢,对于小改的这些小伎俩,心里门清,也乐在其中。不仅不反感,反而还心甘情愿地被拿捏。
反正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,个中滋味,只有自己知道。
日子,就这样,不紧不慢地从指间溜走,转眼间又到了期末放假。
辛苦了半年的学生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,即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。
老杨家的这个新年,早已决定好了要回小杨庄去过。
小改非常理解老父亲内心深处那种渴望炫耀的想法。
想当年,讨债的人频繁登门,杨父可谓是落荒而逃,狼狈不堪地离开了小杨村。
那时,亲朋好友们对杨父那是没一句好话,对他的评价是上梁不正下梁歪、不正干、胡作非为、眼高手低等等,没有一句好词。
相比杨母,则是夸奖连连,一致认为她是个勤劳能干、吃苦耐劳的好女人,唯独命不好,嫁错了人。
大家都说,但凡换个男人,人家早过上好日子了。
甚至有人感叹道:“真是好汉无好妻,赖汉娶花枝啊!”白瞎了那么好的一个姑娘。
如今的情况却大不相同。用杨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:
“大闺女有手艺,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;二闺女在京大读书,那可是全国最高学府之一;唯一的儿子也考上了大学,虽然成绩不如他二姐那么出色,但也比亲戚朋友们家的孩子强多了。我当然要回去炫耀一下,让那些当初看不起我的人都好好看看,我杨老大不是孬种!”
确实,三姐弟各有所长,虽然家里存款不多,但至少是把所有的饥荒都还完了,不用像以前那样寅吃卯粮、东挪西借。
可以说,他们一家也算是荣归故里了。
这样有面儿的事儿,杨父又怎能不感到得意、回去炫耀一番呢?
杨父的心结一直就在这儿,只要一提起当年,众人对他唯恐避之不及,生怕他登门借钱。一个个躲着他走的嘴脸。就恨的咬牙切齿,几天黑着脸不理人。
时过境迁,从前年小改考上大学后,经常会有人主动打电话找他闲聊联络感情。
正所谓“穷在闹市无人问,富在深山有远亲”,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。
当然,回去显摆并不是此行的主要目的,杨小娅已经二十好几了,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。在疆省相看的那些人家,她都未能相中。
既然如此,不妨回老家碰碰运气,说不定能找到如意郎君呢!毕竟,老家的人脉关系更为熟悉,人口众多,成功几率或许会更高一些。
对于父母这种广撒网、多敛鱼、择优而从之,以及瞎猫碰上死耗子的心态,杨小娅嗤之以鼻,她认为就这么几天,能找个啥好人家。
与荣归故里和找女婿相比,更重要的是老家还有位年迈的丈母娘,见一面便少一面的。
做为一个好女婿,理应让孩子妈多在老人身边尽尽孝道。
老太太一生坎坷,人到中年便丧了夫,走的时候大闺女刚出嫁,家里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娃,最大的二闺女不到十八,最小的儿子才几岁。
含辛茹苦的把他们一个个拉扯大,该嫁的嫁,该娶的娶,总算是都有了个家。